最新消息

2016-06-02
推廣孫中山 世界和平 天下為公精神 孫穗芳博士孝敬祖父、弘揚聖道捐贈第115尊孫中山銅像

孫穗芳博士孝敬祖父、弘揚聖道捐贈第115尊孫中山銅像

 

 

孫穗芳博士是孫科先生的女兒,現任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主席、夏威夷中國婦女慈善會會長。她不僅是中山先生的血統傳人,也是中山思想與實踐道統的重要傳人,並因此深受海內外中山粉絲的敬重。捐贈給重慶的這尊銅像,是穗芳博士在世界各地捐贈的第145尊中山銅像。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博士許下宏願,向世界各地相關城市、紀念場所捐贈100尊中山先生銅像。2014年2月22日,台南湯德章紀念公園內孫中山紀念銅像被“公投護臺灣聯盟”拉倒事件,更加激發了穗芳博士與生俱來的愈挫愈奮的浩然正氣,在完成100座捐贈後,繼續進行捐贈活動。

在各地銅像捐贈儀式上,包括這次重慶儀式上,穗芳博士以同樣的行動和相似的致辭,來恪盡孝道與大義,昭明強烈的家國榮譽、人文良知與文化信仰:

“孫中山是現代聖人,是代表世界文化、光大中國文化的代表。他代表中國的優秀文化,向世界傳承,代表了中國的禮儀之道,文化是傳承,文化的歷史,超越一切,我們必須要實現,·繼續發揚孫中山先生的遺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孫中山思想更具有時代的優越性。我捐贈我祖父的銅像,不但要紀念他、祭奠他,同時要保存中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大國是發展的,文化忠孝禮義廉恥,八德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祖父講,能夠把忠孝兩個字達到極限,國家自然強盛。作為他的孫女,我記得三十幾四十年來,我就是守住這兩個字:忠孝。我祖父是大孝天下,我呢,大孝祖父,也是大孝天下。然後要恢復我們中華民族共有的智慧,八目,那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在孔子的《大學》裡面的八德和八目,做人的基礎,治國的基礎,這是很重要。要把八德八目帶回來,要用仁愛善的哲學來救國家,從而救世界,來淨化社會,提高國人的素質,因此我們要以三民主義,天下為公,博愛的精神來救臺灣、救中國、救人類、救世界,以達到世界大同,為世界和平貢獻。我期望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夠像中山先生一樣:博愛,天下為公。”

 

穗芳博士強調的中山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繼承和發揚,訪問團和重慶中山研究會的負責人都很贊同,並很感慨。孫研會籌備倡議人陳耀儒經常強調,孫中山和孔子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兩人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要復興中國文化,弘揚中國文化,不能回避和忘記孫中山。

近現代史學者孫宏志很贊同這個觀點。近半年來,他為參與孫研會發起和籌備工作,和創辦孫中山研究網,突擊搜集和研究了大量孫中山論著和研究論著。基於這些研究功夫認為,中山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近現代西方文明都有非常廣泛、深透的研究和融通,實際上開創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學說,並進行了非常珍貴的實踐探索。中山先生集東西方文明經典學說與最新實踐經驗教訓之大成,創建的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學說與策略體系,是一套足以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鼎足的近現代世界史上的三大社會主義學說。並且,中山學說的科學性、實踐性、前瞻性未必在馬列主義之下。

但非常遺憾的是,由於多方面的歷史局限,中山先生身後的國民黨和中共兩方面當局集體,都由於種種原因,對中山學說認識不足,甚至大有偏頗,並因此直接或間接導致近一個世紀來的諸多遺憾。

比如,毛澤東和歷屆中共領導集體都沿襲了一個源自列寧本人的錯誤認識——列寧曾定性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而20年代的國民黨右派勢力,卻認定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以及耕者有其田政策、節制資本政策,都是激進的社會主義政策,是一個共產主義者。這兩方面極左、極右的偏見,深刻促成和加劇了國共決裂、國共內戰、新軍閥混戰和日軍侵華浩劫,以及抗戰勝利後的國共內戰,和戰後中國大陸與臺灣的長期分裂狀態。

還有一個很遺憾的事情是,莫斯科中山大學高材生鄧小平,晚年臨危受命,毅然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掀起改革開放大潮,取得立竿見影的成就。但他也因昧於源自列寧的新中國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集體識障和思維定勢,嚴重忽視了中山先生這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實踐大旗,長期摸石頭過海,最終在傳統社會主義模式和典型資本主義模式間的浩瀚深海中陷入迷茫,留下若干遺憾。此遺憾,還深刻導致鄧公身後的歷屆中共當局決策者及其親近智囊團,在一些大是大非問題上遲遲無法取得理論突破,在緊要關頭不知所措,具體改革路線和舉措常常冒險推行、適得其反、折騰不已、進退兩難。諸如當年的物價闖關引爆嚴重通脹,最近的重慶等地醫改,甚至於台海政策。大陸當局長期宣傳“一國兩制實現和平統一”之類口號,卻對這類口號與臺灣國民黨方面長期宣揚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口號間的利弊得失缺乏應有的理性研判。實際上,雖然三民主義口號的操作難度可能大一些,可能會有一些對內戰恩怨耿耿于懷的解放牌老革命在感情上難以接受,但其境界更高、更加標本兼治和長治久安。

中山先生強調 “知難行易說”,並將其命名為“孫文學說”。有智者認為,中山先生實際上是一個典型的行動主義者,以至於被稱為“孫大炮”。其“知難行易說”與傳統文化的“知易行難說”實際是一回事,都在強調行動的重要性。孫宏志參悟中山先生“知難行易說”形成與實踐的艱辛歷程,以及中山遺囑所強調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王陽明的知行學說、致良知主張等等,溫故知新成為一個新的知行學說:“哲理正道知行皆艱難,先聖真經學習彌珍貴”,並隨緣請四川書法家柯壽銘先生代書條幅,作為座右銘,並贈有緣人。

 
 

圖片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忘記密碼? 註冊